Chu's Kitchen
中式便當(I)
對很多人來說,「便當」不只是滿足口腹之慾的食物而已,更是回憶、是感情。人的記憶很微妙,總是會跟某種氣味、嗅覺、味蕾結合。有時,某些特定料理置於人前,香氣、配色與味覺交織出記憶深處的故事,一幕幕如幻燈片般依序出現在腦海之中。在日本留學時,我最喜歡煮咖哩飯,不只因為它簡單,更因為他是記憶中媽媽的味道、是小學同學來家裡玩時母親必備的餐點。每當我坐在宿舍飯廳,心滿意足吃著滿溢著醬汁的咖哩飯,就彷彿回到台灣,享受著友情的熱鬧、接收來自媽媽的溫暖。這就是我克服寂寞異鄉的良方。
日本近年來許多戲劇抓住了人對於食物的特殊情感,以料理為主線敘述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在不同時代的故事。如《深夜食堂》、《ごちそうさん》(多謝款待)、《孤独のグルメ》(孤獨的美食家)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。轉用Carl Becker的話來說,如果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歷史學家(Everyman His Own Historian),則食物一定是重要的史料,也是「再現」的關鍵吧!
或許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,台灣人也蠻注重「便當」。便當大多來自重要的人之手,其所牽動的回憶自然彌足珍貴。不論是中小學媽媽的愛心便當、大學期間出遊時為自己準備的郊遊便當,或是日後為妻/夫、晚輩所特製的,皆有非凡的意義。
本站的便當系列文將分享我過去實做過的食譜,有中華風、洋食風、和風等類型。作為本系列第一篇文,本文將在各品項的製作方法前先簡述我對於製作便當的一些原則。
首先,便當大概可以分為吃冷的跟吃熱的兩種。台灣的學校都有貼心的加熱服務,所以是後者。在日本多數是冷便當,這種便當也適合郊遊時食用。本文製作的是冷便當,多數是當天透早起來準備,如果是前一晚先做好,則早上出門前一定要先用微波爐或電鍋再加熱一次。
冷便當首要注意的是讓料理冷的也好吃。第一個訣竅是不可以太油,尤其是非涼拌用的動物油盡量減少。否則油冷卻後凝固不但口感不佳,也會因油膩無法下口。其次,食物的調味盡量用醃的方式入味,不像一般吃飯可以仰賴熱氣(如鍋邊醋等)。其三,醬汁不要太水,用勾芡或炒糖色的方式使之附著在食材上。最後,便當是小量烹調,要注意處理的順序和多餘食材的保存,並思考多角化利用同種材料,才不致浪費。
在食材處理方面以健康為第一要務。肉要選擇肥肉少,且全熟也美味的,如雞胸肉、豬小里肌肉、豬後腿肉。蔬菜要選擇不易變色的,如蘆筍、四季豆、龍鬚菜、韭菜、韭黃等;若要吃綠色蔬菜,清燙後一定要隔水冰鎮,較易保持色澤。最後,一定要讓水分散失後再裝盒。如果熱熱的放進便當盒,水氣排不出去非常容易導致食物腐敗,極度不衛生,所以各料理一定要在盤子上放到涼、不濕的時候才能裝盒,白飯尤其如此。
本次的食材有:白飯、豬後腿肉請肉販粗絞、四季豆、韭黃、韭菜、蝦仁、雞蛋、皮蛋、大蒜、紹興酒、米酒、醬油、蔥、太白粉、鹽、粗黑胡椒粒。
依烹調順序各料理製作方法如下:
●白飯
便當盒中先舖上一層常溫冷卻的白飯。
● 大蒜拌四季豆
大蒜去皮切末,四季豆洗淨、摘好、切段加入滾水燙30秒左右後瀝乾,趁熱拌入初榨橄欖油與蒜末,冷卻後盛入便當盒。
● 蛋碎
起一油鍋,油要比平常稍多,燒到很熱的時候加入蛋液,若非不沾鍋,可以用打蛋器將煎好的蛋壓碎,並加入鹽跟胡椒調味。
●紹興酒炒蝦仁
蝦仁去腸泥,加入大量的鹽跟太白粉攪打至出黏液,再用清水將鹽跟太白粉洗掉。洗完後用餐巾紙將蝦仁的水分吸乾,加入一點點的鹽、蛋白、太白粉,讓蝦仁上一層小小的「漿」。
平底鍋加一些些油,將上漿好的蝦仁平放,用中小火把蝦仁將到全熟。而後開大火,散入蔥花,鍋溫夠高時加入紹興酒,讓酒精味散去後即完成。
● 皮蛋炒韭黃
皮蛋不剝殼,用燙完四季豆的水煮到熟,撈起來用冷水降溫後去殼、切小塊、沾太白粉後用一點點油煎到焦黃厚盛起備用。
韭菜梗切小段,蒜頭切末加油爆香後加入韭菜跟上述皮蛋,用些許蠔油、醬油膏跟糖調味即完成。
● 韭黃炒豬後腿肉
韭黃與韭菜是同一物種,只是韭黃在生長的過程中不給其曬太陽,類似於豆芽的栽種方式。豬後腿肉的特色是肥肉較少,口感較有嚼勁,價格也屬於比較便宜的部位。
後腿肉請肉販幫忙粗絞,買回來後先用些許醬油、白胡椒跟太白粉醃入味。醃的時候要用手要力抓,比較容易吃進味道。醃15分鐘後用鋪肉餅的方式放到平底鍋煎,先煎至一面焦黃再翻一面煎。兩面都焦黃後再弄散成肉末、盛盤備用。切記不要一下鍋就弄散炒,否則容易出水,不好吃也不好看,出水更是便當菜的大忌。
韭黃洗淨後切段,用剛剛炒豬肉的平底鍋跟青蔥段一起炒香,鍋溫升高後加入剛剛的肉末,起鍋前嗆米酒、醬油、烏醋即完成。
●烹調順序總整理:
1. 平底鍋部分
原則是低汙染、非重口味的先做,中間只要洗一次鍋子:
蛋碎 → 蝦仁→洗鍋子→煎皮蛋→炒韭菜→加皮蛋炒後盛盤
→豬後腿肉→炒韭黃→一起炒後盛盤→洗鍋子收拾。
2. 滾水部分
四季豆→皮蛋